投資分享:「我寧可相信有名有姓,電話拿起來就可以追問的在地台灣人」

投資分享:「我寧可相信有名有姓,電話拿起來就可以追問的在地台灣人」

mr-yi-201606

能幫助他人並且獲利的新興投資平台

敝人從事遊戲行業十幾年,需要長期關注創新科技對人們的影響:AR/VR/MR、3D 列印、無人機、物聯網、自動化工廠、大數據、AI、FinTech… 推測在區塊鏈、生體認證等技術下,未來趨勢會有許多去中間化、更加便捷的服務與應用模式出現。

已使用海外 P2P 平台一陣子,早就希望台灣能有企業提供類似服務、政府鬆綁相關法規,在存款利率偏低、股市風險偏高、房地產價格應該修正的今日,能讓民間游資不要像死水一樣停泊在定存與儲蓄險中,讓這些資源能真正流入台灣勤奮樸實、需要幫助的人們手中。

2016 年 3~4 月,突然在新聞上看到好幾家 P2P 平台成立;從業老毛病(遊戲專案開案就要計算投入工時、成本、損益平衡點、預期獲利,遊戲設計中有大量的報酬機率&期望值在運算),於是把每一家商業模式拆解、分析與比較:LnB信用市集,介面操作設計優、好上手,申貸人信評資料相對清楚,傳訊提問後可以瞭解申貸者的借款使用方式&還款計畫;最重要的是其他平台沒有的「(比例)風險保護機制」模式!

  • 有些 P2P 平台,只負責搓合、賺手續費;倒帳風險、追債責任請自行承擔。
  • 有些 P2P 平台,宣稱所有案件都是 19.x%法定年息上限、或宣稱 100%保本;很誘人是吧? 但這對長年接觸各種投資管道,看過多樣變種老鼠會、掏空手段的我 (台灣早期鴻源案的受害者子女) 而言,是很不合理的事。
  • LnB 不中轉用戶資本,基於信評、提撥部分手續費入保本水位,在用戶夠多、能支付維運成本的前提下,是相對合邏輯、能長期運轉的商業模式。

個人投資心法是挑「C/P 值高」的投資標的,預期風險 vs. 投資獲利划算的案件,會馬上下單。這不只是看 A+/A/B/C… 的信評資料,我很喜歡敲訊息向申貸方提問,看對方回應速度、態度、支用&還款計畫、有沒有成本效益&風險控 制觀念? 假如 OK 的話,即使信用評等是 G/H 等級、即使知道在大環境不佳的 狀況下還是有倒帳風險,我還是會當作資助對方創業的角度來投資。

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

在相近的投報率前提下,

我寧可相信有名有姓,電話拿起來就可以追問的在地台灣人

也比拿去投資「海外基金、高收益債 (廣告詞:投資一定有風險,基金投資有賺有賠,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),還要被抽取高額的手續費或管理費」要好得多…

另外,為了分攤單一個案倒帳風險,個人也傾向挑選 10w~20w NTD 的案件來分散投資,不會一次押注在單筆 40w~50w NTD 的案件。人生起起落落,未來數 年因新科技的變化,許多工作將會消失、許多工作將會新生;即使目前是信評 A+ 年薪百萬的優質申貸戶,不代表在未來數年,都能一帆風順~~ 而那些看起 來信評 G/H 的,也是有機會翻身做大事業。

還有資產配置的觀念:房地產、股票、存款… 核心/衛星… 對不同年齡&屬性的人,應各自配置多少比例,網路上有很多資料。基本上,個人風控最多會拿閒置資金的 20~30%放到 P2P 平台上,獲取打敗定存的穩定收益;這比例是動態的,目前股市在某個黑天鵝事件,大幅修正後 eg. 台股 8xxx 下修至 7xxx 甚至 6xxx ,部分 P2P 資金就該挪移到股市中;要是莫名其妙掉到 5xxx 甚至 4xxx,我就會到 LnB 成為申貸方,借錢用槓桿投資。 等待房地產很多年之後落底的操作也是一樣的。

私以為 P2P Lending 這個產業在台灣要到 2020 年前後才會真正成熟,在法令規章完備、市場淘汰劣者、最後只會存活 1~2 家之前,挑選「平台機制安全公正」是很重要的一個點!小小心得分享給大家參考。

立即申貸:https://www.lnb.com.tw/borrow-credit

立即投資:https://www.lnb.com.tw/lend